【幫搜醫療】慢性傷口難癒合,下肢最高危︱學習分辨及處理3類常見傷口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還未成為會員? 立即登記

傷口處理是指對受傷的皮膚或組織進行適當的清潔和護理,以促進傷口的癒合和預防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偶爾難免會有不小心跌倒,手腳被割傷,被重大物件撞倒的情況。對於體力和免疫力較好的年輕人,傷口癒合能力較強。反而,對於體弱多病的長者來說,如果小傷口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將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幫搜」為你分析三大傷口類型,以及正確的處理方式。

傷口有三種主要類型:急性傷口、慢性傷口和感染性傷口。
急性傷口指的是突然受到外部物體或力量造成的傷害,如切割、刺傷、擦傷、燒傷和撕裂等。這些傷口通常在短時間內形成,可能由尖銳物品、玻璃碎片、鋒利工具、高溫物質或其他外力造成。 急性傷口通常是突發且明顯的,可能伴有出血、疼痛、紅腫、擦傷或破皮等症狀。處理急性傷口的目標是控制出血、清潔傷口、防止感染並促進癒合。基本處理步驟包括清洗傷口、消毒和遮蓋,嚴重情況下需求助於醫生。

慢性傷口是指在預期時間內未能正常癒合或癒合速度過慢的傷口,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其成因可能包括血液循環問題、感染、糖尿病、壓力潰瘍和免疫功能問題。

感染性傷口則是指傷口受到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感染性傷口可能會出現紅腫發炎、膿液分泌、傷口更痛或更敏感、發燒以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皮膚傷口處理基本5步驟
1. 洗手保持雙手乾淨衛生至關重要,可防止細菌感染。在處理傷口前後及接觸傷口時,都應重新洗手,確保手部衛生。使用足夠肥皂揉搓雙手,包括手背、手指間、指尖和手腕,確保所有區域都受到清潔。用清水徹底沖洗雙手,確保肥皂殘留被清洗乾淨。

2. 傷口清潔時,可使用乾淨的紗布或無塵紙巾輕輕施加壓力在出血的傷口上,避免摩擦或揉搓,以減少出血。如可能,可將受傷部位抬高,有助減少出血。另外,可使用冷敷物如冷水或冰袋輕輕敷在傷口周圍,有助於收縮血管、減少出血。若出血仍未停止,可使用壓迫性包紮來施壓。在清潔過的傷口上放置乾淨的敷料,然後用繃帶輕輕但緊密地纏繞在傷口周圍,以施加壓力。

3. 在清潔傷口時,可使用適當的消毒劑幫助殺死細菌並預防感染。最好選擇溫和對皮膚較溫和的清潔劑,如溫水和中性肥皂或生理鹽水。對於輕微割傷或擦傷,清洗後只需用清水沖洗並覆蓋傷口即可。對於嚴重或特殊的傷口,如深度切割或撕裂傷,請尋求專業幫助。

4. 傷口覆蓋有助於保護傷口、促進傷口癒合和減少感染風險。根據傷口大小和形狀,選擇適當的傷口敷料覆蓋傷口。常見的傷口敷料包括粘性敷料、敷料膠帶、敷料墊片和敷料膏藥。

5. 若傷口出現明顯紅腫和發炎,可能是感染跡象。若在處理傷口後出現發燒,尤其伴隨其他感染症狀,如發冷、頭痛或倦怠,請尋求醫師協助。

其中蜂窩性組織炎是常見的傷口感染情況,皮膚真皮層或皮下組織受到細菌感染,常見於下 肢有破皮或開放性傷口。受感染部位最初以發紅開始表現,逐漸腫脹及疼痛。輕症患者只需口服抗生素治療即可。但當感染擴大到肌肉和筋膜時,就需要外科手術切開引流和清創術,如果傷口周邊皮膚壞死組織發黑,甚至需要截肢確保患者性命。但若感染到皮膚深層處時,將會導致「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則會引起敗血症、截肢,甚至是導致生命上的危險。

若有任何傷口或疑似感染的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幫助,因為早期辨識並適當治療傷口可降低併發症風險。另一選擇是選擇上門傷口護理服務,以確保患者在家中獲得專業、完整的傷口護理,促進傷口早期癒合和康復。上門傷口護理服務可以減輕患者和家屬的負擔,提供便利和舒適的護理環境,同時監測傷口癒合情況,觀察任何異常並向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必要的資訊。他們還會評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以確保護理計劃的有效性。

如果你正在尋找上門傷口護理服務,即上幫搜 App ,只需填寫你的護理服務或關於傷口資訊,加入了幫搜的上門傷口護理服務商便會因應你的需求制定出最適合傷口護理計劃。只須三個步驟,輕鬆查閱各間上門傷口服務的報價資訊。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 title_icon_newsletter 訂閱

立即訂閱,優先掌握幫搜最新推廣及優惠!